大湾区便利的统一电子病历系统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于11月10日在广州南沙正式开幕。此次大会共达成60个合作项目,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合作、人才培养、稀有血型库共享、罕见病救治等多个方面,为塑造健康湾区提供了重要支撑。前两届大会中,粤港澳三地已经签署了89个合作项目。在本届大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 *** 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提出了5个协作项目,包括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善用大湾区医疗服务、跨境救护直通车、建立常衡器官移植互助机制、支持国家医院认证标准国际化。香港居民如在内地患病或受伤,经香港和内地医护人员协商同意后,可以搭乘内地救护车至边境管制站,再转乘香港救护车前往医院。卢宠茂解释道:“由于救护车没有粤港汽车牌照、药品审批制度不一致以及医疗人员互不认可等原因,患者在跨境转运时会遇到许多不便之处。”他提议可以先对救护车、医务人员、设备和药品进行备案审批,探索点对点直接跨境运送模式,使患者在医院之间实现更安全便捷的转运。卢宠茂透露,未来五年香港将推出“医健通+”计划,并最终实现“一人一个健康户口”的目标,建立起大湾区便捷式的统一电子病历系统。在医疗创新和国际枢纽建设方面,他希望不仅能实现“好药港用”,还能通过港澳药械通政策,让大湾区的患者也能使用国际先进的药物。澳门特别行政区 *** 卫生局局长罗奕龙关注三地医学人才培养,并希望未来能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专科培训制度,让大湾区的医护人员得到统一培训和认证。在旅游医疗方面,罗奕龙表示,澳门协和医院将在2023年12月开始逐步投入服务,希望通过这一举措与旅游休闲产业相结合,吸引旅客在澳门休闲的同时享受健康体检、保健等医疗服务,推动澳门700个医疗机构的8000名医疗人员共同参与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钟南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主论坛上发表了关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能力和人才素质的主旨演讲。他表示,粤港澳三地在创新实践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例如与澳门合作成立呼吸疾病、流行病预测预警及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在讨论创新人才培养的话题时,钟南山指出,与美国倡导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模式不同,大湾区应更加强调IMH(创新、使命感和人文)教育模式。在追求创新的同时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更应该有使命感。“创新不仅仅是发现,还必须要有转化。”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行政部门、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和科技企业等各界主体进行了各种层面的交流与合作。本届大会还发布了“塑造健康湾区十大案例”,其中包括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跨境诊疗服务、药械使用政策创新等内容,以及三地人才交流计划、港澳医疗人才在内地执业和医院评审认证标准的平台搭建,旨在更好地推动三地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合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